报名截止时间:9月19日23时30分... 点击查看
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
考生须知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预约考试公开课
当前位置: 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 详情
2025年11月数据资产入表会计、数据交易师考试报名公告
点击领取“数据要素×”人才发展系列教材
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中国数字人才培育行动方案出炉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新华网:中国二十二冶:数字领航 智造未来 擘画建筑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图景

 来源:新华网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经历结构深度调整与发展模式变革的关键转型期。中国二十二冶以“大科技创新+大品牌发展+数字化赋能”为融合路径,以核心业务数字化驱动管理体系革新,以数据要素激活运营模式突破,以智能建造赋能建造模式迭代,深度融合BIM、物联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为建筑业绿色化、精益化、智慧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治理升级:数字化赋能企业管理革新

  中国二十二冶紧扣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环节,以“整体强”特色管控体系为纲,通过构建四级驾驶舱、智能建造平台及数据治理框架,实现业务流程重构、管理逻辑重塑与数据价值释放,推动数字化与业务双向融合、双向赋能。

  聚焦顶层规划,锚定“四个一”工程,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中国二十二冶聚焦顶层规划,以制定“1246”战略、实施“四个一”工程为核心抓手,着力构建“总部机关管总抓大做平台、二级单位管精管细创特色、项目部创优创效创品牌”的三级数字赋能管理体系,实现数字化与业务体系双向赋能。在具体行动中,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严格落实国家数字化相关政策,加大信息化与数字化领域资源倾斜,配齐配强专业管理与技术团队,聚力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建立健全数字化体系,扎实推进“一把手工程”责任落地;深化数字赋能,构建起覆盖总部领导、二级单位及基层生产一线的项目、工厂四级驾驶舱体系,形成全层级穿透式管理网络,助力管理决策数字化、可视化与智能化,推动数字化与业务体系同频共振、价值共生,为公司经营管理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业务在线,筑一体化平台,促内涵式管理升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二十二冶结合自身实际,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路径,聚焦内涵式管理提升,完成了以业财一体、项企一体、数模一体为核心的各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涵盖综合信息系统、财务系统、电商系统3个核心主系统及7个辅助系统,构建起覆盖公司全业务链条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为管理效率提升与经营管理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该平台通过集成各类信息系统实现“一次录入,多次复用”,大幅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强化了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更通过构建业务驾驶舱与三级数字化企业大脑,整合分析内外部数据,实现管理决策的数字化、可视化与智能化,全方位驱动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深度升级。

  聚焦要素激活,立足标准化建设,筑牢降本增效根基。在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的当下,中国二十二冶以标准化建设为锚点,在数据治理领域深耕细作——目前已搭建起覆盖9类主数据、10类参考数据的标准化框架,为海量数据绘制了统一的“身份地图”,为跨系统流通埋下关键伏笔。聚焦角色效率提升与降本增效核心目标,将数据自动采集作为破题关键,着力打通系统间的“数据任督二脉”。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深度对接,财务久其报表系统1056项核心数据、财务共享系统200项关键指标实现与业务系统的无缝互通;同步梳理跨部门数据需求90余项,将散落在各业务环节的全域关键数据500余万条汇聚集拢、清洗治理,彻底打破“部门数据墙”,为全流程效率优化扫清障碍。

 产业焕新:智能建造重塑行业生态

  中国二十二冶以智能建造管理平台为核心抓手,深度融合BIM、物联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项目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直击传统建造中粗放管理、安全隐患、协同低效等痛点,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流程精准管控,推动项目管理从经验依赖向智能决策跨越,为建筑产业向绿色化、高效化、智慧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二十二冶通过智能建造管理平台的应用,构建施工阶段数智化应用体系,实现市政、公路、建筑等工程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项目是中国二十二冶承建的智能建造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全阶段技术整合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设计阶段借助BIM三维建模提前发现2597处碰撞问题,规避了传统二维图纸会审的缺陷,减少了返工及工期损失;施工阶段集成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劳务、安全、物资、商务等多模块精细化管理,运维阶段以BIM模型为基础融合传感器技术与设备运行数据构建数字化运维平台,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邢台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主场馆采用5组山体造型组合,运用流线型设计手法抽象太行山山体连绵起伏、高低错落的形态特征。钢结构节点处多杆件复杂交汇,项目团队创新采用MidasGen多尺度联动有限元分析技术,攻克了复杂节点受力难题。施工阶段通过动态模拟预判结构应力与变形风险,精准优化加载顺序;共享大厅15朵直径达18米的“太行花瓣”采用BIM技术预演拼装流程,通过双曲下料、胎架定位与分段压制工艺,确保13.5吨重的曲面构件与六边形过渡段严丝合缝,最终实现力学性能与雕塑美学的双重突破。中复神鹰碳纤维连云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车间正加速“换装”——每栋17355.71平方米、总面积86778.55平方米的单层局部二层厂房里,原本需210天的室内抹灰工程,通过引入抹灰机器人,工期压缩至125天,缩短超40%。与传统人工抹灰不同,激光扫描先为墙面做“CT”,AI即时生成最优路径,实现±1.2毫米/2米的墙面平整度(远超国标±4毫米);机器自带“智能感知”,实时监测砂浆塌落度并自动调整泵送参数,彻底告别“稀了流、稠了堵”的困扰。目前,该技术已在15个城市的32个项目中落地。

  科技突破:智能制造激活新质生产力

  中国二十二冶以“三链融合”(功能链、产品链、数据链)为思路,以8大工业园区为阵地深耕智能制造,通过数字化手段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打造智能工厂,构建全链条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效率、质量双提升,推动8大园区向绿色化、精益化、智慧化跃升,以智能制造激活全业态新动能。

  中国二十二冶雄安容西混凝土1号搅拌站,占地14万平方米的“未来工厂”,通过“F+EPC+O”全链条创新模式,将数字化基因深植于规划设计、生产运维全周期——从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混凝土“一键下单”如同外卖配送,到无人值守车间里机械臂精准配比;从BIM+GIS+IOT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工厂”,到5-8人班组即可驾驭的“黑灯工厂”,每项技术突破都在颠覆行业认知。

  早在2022年,中国二十二冶国家钢结构中试基地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钢结构制造与安装过程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引入高精度激光切割机、组焊矫一体机、焊接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H型钢智能生产线的全面应用,生产效率较传统生产线提升3倍,材料损耗率显著降低;采用轨道式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高压接触传感,全自动检测获取坡口参数信息,通过检测的坡口参数自动生成对应的焊接参数,完成多层多道自动化焊接。基于钢结构制作中装配和焊接关键工序,开发软件云端与智能机器人互联的可移动现场作业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操作和管理装配及焊接机器人,实现了钢结构智能建造软、硬件的智能融合。

  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示范标杆,中国二十二冶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以“智能建造+数字工厂”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不断强化智能建造能力,集成应用信息化、BIM、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组建中冶绿建装配式PC数字化智慧工厂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预制构件生产的可视化、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协同化;全面推广构件三维软件BIM设计,实现从“设计端”到“生产端”的数据直送,按照构件安装进度和生产任务需求,结合工厂既有产能和生产节拍,实现对全部订单数据进行合理化分析,按照构件安装进度和生产任务需求,科学合理制定排产计划,从原来排产9小时缩短到1.5小时,模台利用率提升30%,平均每个项目可节约工期5-7天。1867.10平方米的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仅用20天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在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施工过程中,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通过可视化审图、虚拟建造、三维模型深化等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并解决管线碰撞等问题,使施工效率提升50%以上。

  潮涌东方,向“数”而新。中国二十二冶以数字作经纬、智能为筋骨,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上勾勒建筑业未来。中国二十二冶将继续锚定“世界一流”目标,将数字基因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携手万千生态伙伴共筑“中国建造”品牌,为全球建筑业贡献更具引领力、更可持续、更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智造传奇”。

中国二十二冶:数字领航 智造未来 擘画建筑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