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山东省聚焦“供数”能力提升,建成“1+16+N”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体系,开展数据共享520亿余次,开放数据480亿余条,以开展“数据要素×”行动为契机,持续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在9月28日国家数据局 “数据要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山东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綦琳介绍说。
让数据“有规”,更让生态“有序”。着眼于数据要素规范管理,打基础、利长远,加快推进《山东省数据条例》立法,出台《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规范》《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公共数据开放办法》《数据交易规范指引》等文件,制定数据标准规范283项,让数据开发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标可据。
让数据“够用”,更让数据“好用”。聚焦“产数”能力提升,实施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统筹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和各级各类业务系统。聚焦“供数”能力提升,建成“1+16+N”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体系,开展数据共享520亿余次,开放数据480亿余条。聚焦“用数”服务,深入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打造授权运营场景141个。同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在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打造高质量数据集90余个。
让数据“流通”,更让数据“畅通”。举办“数据市场建设暨供需对接齐鲁行”活动,上线“数据大集”,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扎实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隐私计算”方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目前,山东数据交易公司、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2家数据交易累计上线数据产品1900余个。
让数据“赋能”,更让产业“繁荣”。立足山东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推动数据与应用深度融合,推进数据“直达一线”“直达业务”“直达产业”。各行业领域的数据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典型应用场景持续涌现,带动了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创新发展。依托山东半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数据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汇聚高质量海洋数据超过50PB、占全国的1/4;建成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深化数据在海洋渔业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烟台市海洋牧场智能管控平台已汇聚18类、192种“空天海地”数据,监测时效提升50%、单位海域产出提升19%;威海市开发海洋预报数据模型,分析预测大风等气象因素对渔区的影响,累计保障渔获物总值约30亿元,降低渔船燃油等费用近7亿元。
让人才“有为”,更让人才“有位”。出台加快数字人才培育的若干措施,实施数据专业素养提升工程,编印数据知识读本,在各级党校的各类主体班次中增设数据专题课程。举办数字技术领域高级研修班51期,培训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数字人才1500余人。在各级党政机关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在企业推行总数据师制度,设立大数据工程技术职称,不断拓展了数字人才发展空间。
据了解,今年“数据要素×”大赛山东分赛在总结2024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体呈现出从“办赛”到“兴业”的显著转变,呈现三个新特点。
形成“部门协同、三级联动”的全域立体办赛模式,实现了重点行业全覆盖。赛道设置上,在14个国家赛道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山东实际,增加了教育创新和数字机关两个赛道。全省共有3501支代表队报名参赛,同比增长超53%,参与人数超过2.73万人,比去年增加24%。形成“技术比拼+场景驱动”的互学共鉴生态,涌现了价值更高、应用更广的场景和方案。
大赛涌现出一批技术领先、模式创新、效益显著的典型案例。比如,在农业领域,基于农业遥感气象多模态大数据建设防灾减损大模型,打造“科技+农险+服务”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为2500万农户提供7000多亿的风险保障,累计减损7.6亿元;在工业领域,通过开展数据汇聚、分析、建模,重构化工行业研发范式和生产模式,助力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50%、生产事故率降低60%;在服务业领域,打造“数据驱动海洋旅游联合运营”样板,海上旅游产品增加150%,游客量同比增加172%,营收同比增长41%。
形成从“赛场”到“市场”的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建立多维度的激励机制,奖补资金覆盖数据资源开发、算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2025年省级数据产业资金奖补总规模达1.05亿元,其中“数据要素×”专项奖补3500万元,各市出台奖补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精心遴选28个优秀团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总决赛,加快推动大赛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持续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线,激发数据要素强劲动能,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山东力量。”綦琳说。
(来源:大众日报)
